图片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部召开学习十九大报告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7-10-25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在京隆重开幕。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报告的丰富意涵,为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和开展理论宣讲奠定基础,102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部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学习十九大报告座谈会。座谈会由学部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杜长林主持。校党委副书记刘芳出席了座谈会。
       会议伊始,学部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淑敏首先发言。她指出,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报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她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十九大报告所闪耀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就在于其创造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于其立足实践,面向时代,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理论工作者,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实践、面向现实、面向师生,关注问题,想真问题、做真事情。要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仅要姓“马”,更要信“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学部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杜长林在发言中表示,聆听十九大报告,通过国家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感受了五年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内心充满了自豪,也更生动地理解了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他指出总书记的报告以鲜明的理论主题、严密的理论逻辑、完备的理论建构、厚重的理论风格、深邃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形成了成熟、独立、极具时代气息和真理力量的思想体系,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完整统一。深入研读报告,把握精神实质,是做好宣讲、推进“三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学部副主任孙莹炜发言认为,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这个报告规划了我们国家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正如报告中所说“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报告中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意味着”,概括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49 年我们站起来了,1978 年以来我们逐渐富裕起来了,现在我们要强起来,这充分表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学部全体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生受众的群体特点,着力将十九大报告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的具体课程中,要有紧迫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张伟老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了学理分析。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从矛盾分析法上来看,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的最新完美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这一思想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把握与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张艳清教授从这几年身边发生的变化入手,梳理了五年来的成就。进而,她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核心的引领,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总书记的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精彩报告。报告的深刻意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阔的宣传空间。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既感使命光荣,更觉责任重大。只有加强学习,方能不辱使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冯萱老师,围绕如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切实贯彻“三进”谈了工作设想。她指出,做好“三进”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深入学习,完整、准确地理解内容,把握精神实质;其次,是要找准切入点,在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最后,还要注重方式方法,加强探索创新,新、老办法相结合,提高亲和力和学生的获得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刘春梅教授用“振奋”、“新”、“解渴”这几个关键词来表达听完报告后的感受。她说,总书记的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为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的愿景,听后倍感振奋;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令人应接不暇;既有理论高度,又着力解决实践问题,满足了大家的期待。作为一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需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将十九大报告置于党96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去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接下来,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的精神,做好“进课堂”的工作。

       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研室主任寇瑾妍说,总书记在报告中对教育予以了特殊的关注。作为一名综合素质教育教研室的教师,要努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支部书记李琪认为,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的阐述充满了辩证法,这鲜明地体现这一时期的“变”与“不变”上。如报告中强调,变的是社会主要矛盾,而不变的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们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一科学论述反映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政治智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支部书记张晓荣表示,对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从以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状况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历史性变革。现在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应注意的是,主要矛盾的两方面,都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是拓展到了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对这些领域会更加重视、着力也会更多。

       思想政治教育党支部书记尚爻认为,对报告印象最深的是对于青年群体的关注。关于青年教育的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要深刻理解报告精神和总书记的思想政治理论,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担负起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责任,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为国家建设培育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的大学生。

       办公室党支部书记韩丽彦老师谈到,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感受最深刻地就是自豪自信,因为我们的党更强大了,我们的道路更坚定了,我们的国家更繁荣了,我们的人民更幸福了。二是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如何让中国强起来,对于我们如何增强自信、富强起来指明了方向。结合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强起来的关键是要学生有获得感,理论学习只有与学生的获得感结合起来才能传播,才能有深刻影响。三是做合格党员永远在路上。共产党员既然宣誓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就会面对始终保持合格的问题,做合格共产党员,永远在路上。

       与会的其他教师也纷纷各抒己见,畅谈学习体会。座谈会讨论热烈,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学部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淑敏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今天的座谈会称得上是一次专业性、学术性、针对性很强的座谈会,每位老师将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相结合,这些体会和思考不仅有高度、广度,而且有温度;通过座谈会,我们达成了共识,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使命,为接下来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和理论宣讲等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校党委副书记刘芳发表了讲话。她说,十九大刚刚开幕,总书记的报告面世仅短短数日,学部及时召开座谈会,从学术的角度,交流学习体会,反映了学部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高度的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刘芳书记表示,习总书记的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五年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面临的时代进行了准确的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提法、新概念、新要求、新部署,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实践意义,令人倍受鼓舞。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问题,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总结了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她对学部和教师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部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要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门思政课中的“三进”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广大学生跟党走,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理论宣讲和理论辅导,切实发挥学部的学科优势,为打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做贡献。三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舟共济,拼搏前行,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全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为学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据悉,座谈会后,马克思主义学部教师将通过集体备课、专家解读、中心组学习等方式,做到先学、深学十九大精神,认真做好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及理论宣讲等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宣传等工作,让师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学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