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走在教改前沿 深耕育人沃土 |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学生-教师-课程”三心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3-11-10

为充分总结、深入挖掘、生动展示

首医教师主动践行“新医科”建设理念

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致力于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激励广大教师以审核评估为契机

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善作善成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纵深发展

学校特别策划推出“走在教改前沿 深耕育人沃土”系列专栏

本期讲述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学生-教师-课程”三心教学模式


“老师,我们想参加挑战杯,但是不知道选什么主题?”

“选什么主题不是想出来,而是需要我们真正地走进社区、街道、村庄,去观察、去感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又有哪些是大家能够解决的。”

“那可太多了,怎么去看,怎么去选啊?”

“其实也不难,第一,要立足现实生活;第二,要有我们的专业特色;第三,还要契合时代特征。”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团队焦光源老师和学生们的一段对话。正是这朴素的开始和引导,几年来,焦光源老师先后指导学生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院前急救体系“3S3K”完善策略研究》为主题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以《“健康中国”背景下超大城市院前急救与公交系统联动模式的研究》为主题获得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秉持着这样的遵循,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看社会、看发展的正确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在社会大课堂中引领学生成长。团队将教学课堂和社会课堂相结合,探索出以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为核心、强化课程建设为重心、引领学生成长为真心的“学生-课程-教师”三心教学模式,努力朝着学生有动力、教师有能力、课程有引力的方向前行。

引领学生成长是真心

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视野,真正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在生活里,讲到学生的心里,我们特别注重把握“三个课堂”的教育契机。

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注重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带领学生先后前往湖北省武汉市八七会议旧址、河北省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国家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传承红色基因。团队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项目,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拓宽历史视野,在社会调查中提升人文情怀。

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优秀奖

注重在“第二课堂”中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团队教师先后获批了20多项第二课堂项目,为学生解答理论难点与热点,还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思考转化为学术论文,并在论文思维、书写规范、逻辑建构等方面给予指导。团队老师先后指导学生发表了《红色文化研究综述与简评》《“未知”与“已知”中和谐共生的医患关系》等多篇文章。

教育部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

注重在“学生课堂”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依托教育部组织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活动,指导部分学生从医学生视角,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将医疗卫生事业中涌现的爱国主义素材融入教学内容,并录制成公开课视频,公开课视频获得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优秀奖。团队充分发挥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了解、喜爱和关注度高等特点,由学生自导、自编、自演微电影。其中,《医出好戏》荣获教育部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社会温度,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是核心

要想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就必须苦练教师的内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进入校园后的第一门思政课,怎么开好这个头,怎么打好思政课的基础,一直是我们团队关注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其实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是很大的。喜欢什么风格的老师,喜欢什么状态的老师,我们慢慢了解了学生的需求。记得有一次,有名学生给团队里一位老师发信息说:“您坚定的目光里满是光、希望和力量”。看似一句夸奖,却更加坚定了团队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抓起的决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高校“关键课程”,关键在教师。团队深知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思政课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团队教师获得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项

以赛促教,扎实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教师基本功比赛是团队的练兵场,团队的每位老师都广泛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社会调研及教学成果申报活动。近年来,共获28个奖项。

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团队老师注重理论的内化与吸收,不断提升研究性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推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发展,努力站在学术前沿,以科研反哺教学。几年来,各类立项课题达30余项。课题研究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拓宽教师思维和视野。团队结合教学内容,广泛开展教师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拓宽思维和视野。先后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重温伟大建党精神,在浙江“枫桥经验陈列馆”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密码,在深圳《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波澜壮阔,在甘肃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回顾西路军的英雄事迹,在福建古田会议会址学习光荣革命传统。

团队教师在媒体上的有关报道

近年来,团队及个人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活动也得到了人民网、央广网、北京卫视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反响。

课程建设是重心

生活课堂其实是教学课堂的延伸,只有抓住医学特色,只有坚持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三度课堂,才能让教学课堂和生活课堂形成育人合力。

教学内容上,以“专题教学+专业特色”为路径,实现课程内涵式发展。专题教学围绕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工作实际设立专题,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专业特色方面,不论是专题内容、还是教学素材,都紧紧围绕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党的领导作用、医学大家传递出的职业道德、爱国情怀等内容,把思政课的教学贯穿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

“5分钟小讲台”——家乡的红色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上,探索“一二三三”案例教学法,增强课程吸引力。“一二三三”案例教学法,即一个理论内容或一专题只选取一个案例进行讲解,讲解时将理论内容设置为逻辑递进的三个问题,通过案例-理论-问题的相互嵌入和逻辑分析,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

教学形式上,以“五小”为抓手,激发学生主体性。“小班研讨”,强化学生对热点难点问题理论探究;“5分钟小展示”,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小短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小演讲”,助力医学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云上小课堂”,云实践、云视频、云分享多渠道有效互动。几年来,指导学生团队及个人获得各级各类奖项8项,其中教育部奖励2项,市级奖励3项,校级奖励3项。

“课堂小短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要成为教育家,要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尤其是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团队将努力成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真正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撰稿:王向珍、尚爻

编辑:姜俊吉

审核:杨淑敏